图1-1 汉代绿釉模印钱纹钱柜
这件钱柜尺寸较大,由破碎件修复而成,红陶胎质,表面所施低温绿釉普遍剥落,柜内无釉。造型采用了带四足的卧柜形式,由陶质柜板粘合而成,柜顶开有一处长方形狭小开口,最为难得的是柜表和正面柜板均凸印有15枚钱纹装饰,均是划长方形框线,其内划出米字形的槽线,在划线位置上有规律的装饰有15枚凸起钱纹,可惜模印较为模糊,似为王莽时期钱币而非常见的汉代五铢钱文。鉴于这件汉代绿釉钱柜造型罕见,虽然属修复件,2010在文物定级时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日本爱知县陶磁资料馆藏绿釉钱柜:此件钱柜为日本建筑家茂木计一郎收藏的中国古代建筑明器系列藏品之一,于2007年与其他百余件藏品一同寄赠给爱知县陶磁资料馆,并在2008年以特展形式展出。该件绿釉陶胎钱柜高15厘米,长24厘米,宽20.5厘米,造型亦作卧箱形,四足。柜面也有划刻出米字形槽线图案,并有圆形泥片贴饰。柜面有模拟金属圆泡钉的贴饰。对锁合结构也粗率予以表现。红陶胎。它与西安曲江出土钱柜虽然大致近似,但四足纹线与北朝时期北方石榻或石棺床装饰更为近似,柜身较浅,年代似可定为北朝时期。
西安王家坟唐墓出土唐三彩钱柜
长15.5厘米,宽12.1厘米,高13.3厘米,1955年西安市王家坟唐墓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图2)。柜子作四足卧柜样式,附有小盖可以揭启,正面柜面贴塑有带联珠的兽面装饰,带有西亚来的异域色彩,柜足粗壮,并有圆形堆塑装饰。白色陶胎,柜足涂饰蓝色釉,柜板涂饰黄釉,柜面有宝相花和团花装饰,造型制作异常精致,加上三彩釉和纹饰,显得富丽华贵。此柜的柜盖和和正面柜板残痕呼应,应该是供上锁之用。
图1-2 钱柜顶面
图2 日本爱知县陶磁资料馆藏绿釉钱柜
图2 西安王家坟唐墓出土唐三彩钱柜
洛阳金家沟唐墓出土唐三彩钱柜
1930年洛阳金家沟出土,高17.8厘米,宽21.5X16.6厘米(图3)。这件钱柜保存更为完好,从柜面的带孔附件看出西安王家坟唐三彩钱柜残缺了的上锁附件原貌。柜足贴塑四枚一组的泡钉,四面装饰圆形龙首,上部划有三角形几何纹,并涂饰以黄、绿、褐等色釉,显得华丽异常。底部露胎,白色陶胎。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图3 洛阳金家沟唐墓出土唐三彩钱柜
由于两件唐三彩钱柜的锁合设施或有残损,或塑造比较粗略,使人不易理解唐代钱柜的具体锁合用法,因此对比一件现代仿烧的唐三彩钱柜(图4),可以看出仿制者没能正确塑造锁合部位,把原件的残缺部位加以模仿,甚至表面还施了彩釉,露出了仿品的马脚。其实把钱柜的锁合部位与唐代带锁具的宝函比较可知,敦煌文书中记载的唐代柜子设有“象鼻、曲”确有其物,参考甘肃泾川县大云寺出土唐代延载元年(694年)舍利宝函上的锁具结构,可知唐代钱柜的锁合也大致如此,唐代钱柜的板面上须有安装挂锁的环,与柜盖的固定装置互为呼应。
图4 新仿唐三彩钱柜,在锁合部位模仿错误
图5 甘肃泾川县大云寺出土唐代延载元年(694年)舍利宝函上的锁具结构
比较上述几种汉唐釉陶钱柜,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钱柜竟然在千年的演变中一直沿袭了四足卧柜的造型。相信见过带铁叶和泡钉装饰的旧式木柜、木门扇的人很容易理解,汉唐釉陶钱柜所模仿的应该就是同时期的木质钱柜,上面的圆形堆塑、泡钉、锁合装置应该原为铁、铜之类金属加固件和锁合件。古人将雕塑与釉彩装饰相结合,在逼真模仿钱柜实物的同时,把汉唐时期崇富的社会习俗与厚葬习俗都充分表现出来。
图文由作者提供
欢迎转发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