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过生日,吃蛋糕,吹蜡烛,这些习俗,都是来自西方。
点蜡烛是起源于古希腊的一个传说。那时的人们信奉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斯,一到她的生日庆典,人们会点亮蜡烛,以示对女神的崇敬,后来逐步过渡到生日点蜡烛上,将美好的愿望赋予寿星身上。
早在南北朝时期,是没有过生日的习俗。在生日那天,要思念父母生养的艰辛,不能宴请庆贺。
南北朝的江南地区,有着“试儿”的风俗,这恐怕是最早过生日的雏形。所谓的“试儿”,其实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抓周”。
到了唐太宗以后,封建帝王开始在生日举行大型祝寿活动。此后,不仅帝王们要过生日,还给生日取了很多名字。比如“寿昌节”,“庆阳节”,“嘉会节”。
到了宋代,除了生日庆贺,还有生日献诗词的习俗。设寿堂,挂寿图,寿宴中不可或缺的是汤饼和寿桃。汤饼即面条,寿桃是长寿果。祝男寿多送《福禄寿三星图》,贺妇寿多送《王母蟠桃图》;若贺男女同日双寿,则送《郭若拜寿图》或《八仙庆寿图》。
在民间,百岁为上寿,80岁为中寿,60岁为下寿。传统寿礼有一套仪规,辈份不同,礼数有别。平辈只是一作揖,子侄辈需四拜。
晚清后的西学东渐,生日习俗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在一些老人的寿宴上还能看到传统生日的影子,了解古人的文化习俗,那毕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
我是翅膀: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思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推荐读书:《菜根谭》
我是抹茶开心,关注我,每天陪你聊文化。
综合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