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队伍建设- 法院文化- 文苑走笔
有一种遗产叫“家训”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色调调节: http://www.jlbzw8.com 2017年03月23日

慈溪法院 邬贞高

  记得有一次开车在新城大道上,当十字路口的指示灯由红转绿时,我自然而随意地踩着油门,就在汽车启动的一瞬间,我猛然看见一老一小两个行人从车前走过,惊慌之下用脚猛地踩住刹车,汽车因为急起急停而强烈地哆嗦了一下。抬头一看,是一个老人牵着他的孙子悠然地走在斑马线上,而他们正前方赫然亮着扎眼的红灯。反观这个老人,并没有因为闯红灯而表现出丝毫不适,也没有因为我的紧急刹车而感到内疚。在我们周围,或许这样的事已司空见惯,但亲历之后,仍使我若有所思。

  日前读《曾文正公家书》,颇有心得体会。曾文正公即曾国藩,在讲心得体会之前,先讲讲曾国藩这位“古今第一完人”的生平。曾国藩乃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著名的湘军的创立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公”。曾国藩首先为人称道的,自然是建立湘军,戡平太平天国之乱。但他的核心思想以“家训”的方式流传至今,为后世所带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比他的战功更绵长悠久,更何况这些精神财富的遗传早已超出曾氏子孙后代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作为晚清重臣,曾氏所取得的地位和成就,可说是“位极人臣”。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松懈傲慢,相反,他深刻地认识到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权势,能保全善终者极少”,因此他经常教育兄弟子侄,要去骄、去惰,勤俭克己。曾国藩还认为,要重视“进德”、“修业”,“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诚然,曾氏家书、家训是以封建的家族观念为主要背景的,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家族观念在社会变革的冲击下逐渐淡化,特别在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族群观念已名存实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重读曾氏家书,意义何在?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部分原因就在于它所具有的普世价值,它直击人类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这些情感,虽历经万世而不变。虽然世事变迁,人们的价值观也经历着变化,但最根本的东西是永恒的,如孝悌、勤俭、仁义、谦恭。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像物质财富一样,需要妥善保护和传承,才能历经万世而不衰。而传承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家庭教育。

  说起家庭教育,当前多数的年轻家长们都非常的重视,比如要给孩子们读最好的学校,提供最好的生活环境等等。然而我们的种种行为,直接指向的目的往往是让孩子具有所谓的“竞争力”,让孩子今后在社会竞争中取得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却忽略了那些直击人类本性的、最能提升个人品质的东西——传统的精神文明。回到开头的那件事,现在的年轻夫妻们,为了给孩子们创造良好优越的条件,终日忙碌,而祖辈们也参与到这场“竞赛”中去,所以老人接小孩放学、周末带小孩等情况随处可见。我不能说我遇到的这位孩子的祖父(外祖父)不重视家庭教育,但至少他并未意识到精神文明传承这个问题,不然怎会带着孩子闯红灯?从小处讲,直接危害到孩子的人身安全,从大处讲,一个从小见惯了不守规则、急功近利的孩子,怎能指望他长大了有一个大格局、能够造福于民?所以,我们今天再谈“家训”的意义,并不是多余的。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其实所指的正是同样的问题。祖先积累的物质财富再多,也会坐吃山空,不过三代即挥霍殆尽。但如果祖辈在留给子孙物质财富的同时,能够将勤俭节约、谦虚谨慎、奋勇拼搏等精神文明传承下去,子孙后代自然不至于穷困堕落,甚至还有可能将祖先留下来的遗产经营的更大。当前的家庭教育,最缺的应该就是这一层面的东西吧!


"; document.write(str); document.close();}

】【打印】【关闭】【顶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