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社交媒体,发现个有意思的分化——有人在讨论欧冠决赛的战术细节,有人在研究五大联赛的冬窗转会,还有人抱着手机直叹气:“这世俱杯,真能叫‘小世界杯’?”事儿还得从一场小组赛说起。
昨天看世俱杯小组赛C组第二轮,本菲卡对奥克兰城的盘口直接开出让7球。这消息一出来,评论区炸成了锅。“小世界杯不是该强强对话吗?”“让7球也太离谱了吧?”“这是怕分差不够大,显得比赛没看头?”
要说本菲卡,那可是葡超的“活招牌”。这支成立于1899年的老牌球队,在葡萄牙足坛的地位跟皇马在西甲、拜仁在德甲差不多——38次捧起国内顶级联赛冠军,26次坐上国内杯赛奖杯,最风光的是2003-2004赛季,他们还捧起过欧冠奖杯,站在过欧洲之巅。最近四年,他们在欧战赛场上稳稳当当,小组出线是基本操作,进八强也不稀奇,这届世俱杯能成为葡超仅有的两支参赛队之一,靠的就是这份底气。
再看奥克兰城,可能很多球迷不太熟,但人家在大洋洲那是“山大王”。新西兰联赛冠军?他们拿过10次,跟玩似的;大洋洲冠军联赛冠军?更夸张,13次!尤其是2011到2017年,直接连拿7座奖杯,这统治力比某些欧洲中游联赛的班霸还扎实。靠着在大洋洲“横着走”的战绩,他们成了世俱杯的“常客”,12次参赛,2014年还拿了季军——搁国内,相当于省队拿了全国比赛的季军,含金量一点不含糊。
可问题就来了,一边是欧洲传统豪强,一边是大洋洲“地头蛇”,实力差距真有这么大?让7球的盘口,是主办方低估了奥克兰城,还是本菲卡状态太猛?有球迷翻出历史数据:本菲卡最近10场各项赛事,场均进球2.8个,失球0.5个;奥克兰城最近10场,场均进球1.2个,失球1.5个。再看阵容,本菲卡有葡超当红射手迪马利亚,还有巴西中场核心若昂·马里奥;奥克兰城的核心是新西兰本土球员,最大牌的外援不过是澳大利亚联赛的前锋。这么一对比,让7球好像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但球迷的吐槽还是停不下来:“小世界杯要是靠这种‘降维打击’赢球,那跟友谊赛有啥区别?”
展开全文
说完这场让球引发的讨论,再说说另一个让球迷“破防”的话题——本届世俱杯的观赛体验。最近几天,美国加州玫瑰碗球场的观众论坛里,全是“热到崩溃”“渴到缺氧”的抱怨。
先说这天气,加州的三月本不该这么热,可比赛当天,气温直接飙到31度,太阳像个大火球挂在天上。八万多个座位挤得满满当当,草皮被晒得发白,连广告牌都跟着“冒油”。有球迷发视频吐槽:“坐在中圈附近,感觉自己像在烤箱里烤,后背的衣服半小时就湿透了,摘下来能拧出水。”
更让人头疼的是喝水问题。按理说,看球带瓶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这次主办方跟国际足联学了个“严格”——只允许带一升以下的透明空水杯,装满水的瓶子不让进,开封过的也不行。球迷们进场时,保安挨个检查,好多人手里的矿泉水直接被没收,扔垃圾桶的时候还心疼:“这水是我特意从酒店装的,没舍得喝!”
可进了场才发现,里面的“补水点”少得可怜。球场里大概每隔50米才有一个卖水的摊位,每个摊位前都排着长队。来自圣巴巴拉的约翰·塞尔明斯举着手机拍视频:“你们看,这队伍至少排了40分钟!旁边卖啤酒的摊位倒是不排队,可谁大中午的喝啤酒啊?”更尴尬的是,有些摊位的饮水机出了问题,出来的水忽冷忽热,有位老太太喝了口热水,直接皱着眉头喊:“这比晒得还难受!”
最难受的是高温下的“闷罐”体验。玫瑰碗球场是1922年建的,虽然历史悠久,但设施有点跟不上时代——观众席全是露天座位,连个遮阳棚都没有;跑道旁边的过道是黑色沥青铺的,太阳一晒,温度能超过40度。有球迷开玩笑:“这哪是看球,简直是在蒸笼里‘蒸桑拿’,出来时身上的盐渍都能画地图了。”
最让人揪心的是安全问题。因为太挤,有位观众中暑晕倒了,可周围的人根本挤不过去,救护车堵在过道里,10分钟才挪到事发地点。事后,这位观众在社交平台发照片,胳膊上全是压痕,配文:“我算是明白为啥世俱杯要限制观众人数了,这要真出点事儿,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类似的问题在本届世俱杯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前几天在另一个球场的比赛,观众席的垃圾桶不够用,垃圾堆得比人高;还有场地的草皮坑坑洼洼,球员跑起来差点崴脚。有球迷总结:“这哪是世界杯预演,分明是‘地狱模式’体验。”
不过,也有理性的声音。有位看了3届世俱杯的老球迷说:“奥克兰城确实实力不如本菲卡,但世俱杯的意义就是让更多地区的球队有机会和高手过招。至于观赛体验,可能是主办方低估了加州的高温,下次提前做好准备就行。”
说到底,球迷们图的不是“让球”的噱头,也不是“高温”的挑战,而是能痛痛快快看一场精彩的比赛。世俱杯要想真正配得上“小世界杯”的名号,光有星光熠熠的参赛队不够,更要把基础服务做到位——让球迷不用提心吊胆带水,不用在太阳底下“蒸桑拿”,不用为上厕所排半小时队。
毕竟,球迷们愿意跨越大半个地球来看球,图的是激情、是享受,可不是来“闯关”的。希望主办方能听听这些声音,下一届世俱杯,咱们能不能有点“世界杯”的样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